治疗:手术修补是抢救和治疗本病的惟一手段。
1.手术时机 外科手术是救治先天性胸
腹裂孔疝的惟一有效措施。长期以来临床医师认为,先天性胸
腹裂孔疝病儿因肺发育不全、呼吸功能障碍而出现缺氧和酸中毒,而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则引起肺动脉
痉挛继而导致肺血管的阻力增高,产生右至左分流,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并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处理,最终导致病儿死亡。因此主张,对在新生儿期出现严重
呼吸困难、
发绀等症状的先天性胸
腹裂孔疝,以急诊手术还纳腹腔脏器、修补膈肌缺损、改善呼吸功能并降低
肺动脉高压,提高胸
腹裂孔疝病儿治愈率。但现在观点已有了明显改变,许多学者认为,术前应用体外膜式氧合等各种措施纠正缺氧和低灌注,使新生儿状况稳定4v16h后再手术,可减少
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可能性、提高患儿生存率。Bohn等对66名出生6h内出现呼吸窘迫症状的高危患儿研究发现,实施手术的早晚并不影响肺发育不全的程度,主张应将注意力放在术前改善肺功能以及降低
肺动脉高压的非手术治疗上。Sakai等认为手术可降低呼吸系统顺应性,使气体交换功能更差,增加患儿的病死率;并认为术前适当延长改善和稳定呼吸、循环系统的治疗,能改善术后呼吸系统功能和预后。Nakayama和Reickert等主张改善患儿肺的顺应性,直到新生儿呼吸功能障碍解决后再行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本病的生存率。
症状出现较晚的胸
腹裂孔疝病儿,其肺发育不全和呼吸功能受影响的程度较轻,突然发生呼吸窘迫、循环障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治疗也比较容易。故可择期手术。
2.术前准备 新生儿期胸
腹裂孔疝的治疗术前准备十分重要。
(1)术前准备原则:遵循下列的步骤:
①胃肠减压:减轻
胃肠道积气,降低胸腔压力。
②吸氧:用低压高频呼吸机
气管插管辅助通气是最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避免用面罩吸氧,以防
胃肠道胀气加重对肺压迫。
③
血气分析监测:确定血中PaO
2、PaCO
2、pH值。
④防止和矫正酸中毒:补充血容量和碱性药物。
⑤防止对侧
气胸的发生:因为对侧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全,对通气压力极为敏感,压力高,容易出现
气胸,若出现
气胸应及时行胸腔闭合引流,以防呼吸功能衰竭。
⑥应用抗生素控制
感染。
(2)新生儿期手术的术前准备:新生儿期胸
腹裂孔疝确诊后,积极做好术前准备,迅速缓解病儿严重缺氧状态和纠正酸中毒,是确保手术成败的关键。
②辅助通气:行
气管插管,应用低压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帮助肺叶扩张。肺发育不全时对通气压力非常敏感,压力较高可使肺泡破裂,导致
气胸。因此辅助呼吸供氧压力不宜超过20cmH
2O(1.96kPa),以防肺泡破裂发生急性张力性
气胸。一旦发生,应立即行胸腔穿刺或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排气减压。避免使用面罩吸氧,防止造成
胃肠道胀气加重对肺压迫。
③体外膜式氧合(extrasomatic membrane oxygenation,EMO): Bartlett(1976年)报道首例婴幼儿应用本方法获得成功,1983年起在美国及欧洲广泛应用。该方法的实质是提供了部分心脏-肺旁路而使肺得到休息,而在此期间新生儿发育不全的肺进一步成熟,是术前稳定患儿呼吸、循环功能,提高手术耐受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A.应用指征:世界各国医疗中心体外膜式氧合应用指征不完全相同,患儿肺发育不全但足以生存而且估计传统辅助通气不能成功者是其主要应用对象。
Breaux等人认为:AaO
2(肺泡v肺小动脉氧张力差)>610mmHg长达8h、PaO
2<50mmHg长达4h,或发生急性呼吸功能障碍时PaO
2<40mmHg或pH<7.15达2h,应使用体外膜式氧合治疗;出生体重<2000g、妊娠时间<34周、
机械通气>7天、主要脑血管
出血及血液高凝状态、严重的染色体异常者应禁忌应用本方法。亦有学者将禁忌证定为
早产儿、体重低于1500g、颅内
出血、
先天性心脏病、呼吸机应用时间超过1周且预后较差等。
Soto等则提出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40和通气指数(ventilation index)>1000为其使用指征。
B.操作方法与
管理:新生儿置管方式常用静-动脉方式,即一根管子从右颈内静脉插到右心房,另一根管从右颈总动脉插到主动脉弓右侧。与贮血器-滚压泵、膜肺和变温器建立回路,进行体外氧合。由于该方式须结扎颈动脉并有导致
血栓形成、
出血和颈动脉结扎后发生
脑梗死之可能,为了避免结扎颈动脉,对心功能稳定者亦可用静-静脉方式。即一根管从颈外静脉到右心房、另一根从髂静脉远端到股静脉,或从一侧股静脉引流出的血液氧合后再注入另一侧股静脉,亦有从颈内静脉置入双腔管的报道。这种方式既可避免栓塞,又可同时使相当量氧合血灌注到全身。缺点是下肢
水肿、创口
感染。
起始流量一般为100v120ml/(kg•min)。新生儿为100v150ml/(kg· min),随肺功能的改善,流量逐渐减少。呼吸机条件定于最低限度,氧浓度(FiO
2)0.2v0.4,呼吸次数10v15次/min,气道压力20/5mmHg,呼吸终末正压(PEEP)12v15cmH
2O(1.18v1.37kPa)。如发生肺损伤或漏气,应降低气道压力。24v48h后采用中度呼吸。转流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气,并观察
心血管系统变化,维持以下指标:pH 7.35v7.45、红细胞比积0.40v0.50、
血红蛋白150v160g/L、血小板>15×10
9/L。患儿病情稳定,血气检查PaO
2>60mmHg(8.00kPa)、PaCO
2<45mmHg(6.00kPa)、PH>7.30,
胸部X片示肺部病变明显好转时,可将流量减低至50ml/(kg·min),持续4v5h,如生命体征及血气稳定,尿量适当,暂时钳夹其管道,观察2v4h,病情无变化,可拔除插管。如患儿病情恶化,立即去钳夹、恢复转流,流量为60ml/(kg·min)。
在体外膜式氧合治疗的同时,应采用镇静剂、抗凝剂、血管活性药物、抗生素、营养支持等治疗。
Nagaraj等报道了225例使用体外膜式氧合治疗的患儿,其中67例出现96项并发症。
出血是其中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包括插管处
出血、膈疝修补处
出血和颅内
出血。颅内
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所以主张治疗期间应每天常规行
头颅
超声检查。
④纠正酸中毒:纠正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可使肺血管
痉挛改善,减轻
肺动脉高压,减少血液自右向左分流量。其措施包括:A.高浓度
氧气吸入和辅助呼吸以改善缺氧和高碳酸血症;B.使用体外膜式氧合治疗;C.使用碱性药物: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宜用
碳酸氢钠治疗,但高碳酸血症不易纠正,尤其PaCO
2>50mmHg(6.7kPa)时,可在使用呼吸机前提下应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7HAM)纠正酸中毒;D.补充血容量。
在纠正酸中毒的过程中,应分别从脐动脉或右侧桡动脉插管采血行血生化和
血气分析,以测定脐动脉和桡动脉PaO
2、PaCO
2、pH和碱剩余等指标,为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亦可通过比较脐动脉和桡动脉的
血气分析结果,推测右至左的分流程度。
⑤降低肺动脉压:研究发现,先天性胸
腹裂孔疝肺发育不全时伴有肺小动脉管壁肌层增厚,肺血管对缺氧及高碳酸血症非常敏感易发生
痉挛,致使肺血管的阻力增高、产生右至左分流,进一步加重低血氧。因此,改善
肺动脉高压状态、减少右至左分流、对提高先天性胸
腹裂孔疝手术的成功率意义重大。常用的措施包括:
妥拉唑林(tolazoline):是Ω-受体阻断剂,能使周围血管舒张而降低
血压。可从肺动脉插管或周围静脉给药,首次剂量1v3mg/kg,于10min内由静脉滴入,以后用1v5mg/(kg·h)的剂量维持。但Goelzmen报道,应用该药治疗10例先天性膈疝
肺动脉高压,发现8例PaO
2增高,但作用不持续,且50%发生低
血压。
B.一氧化氮(NO)吸入:基础和临床实践研究表明,一氧化氮是一种选择性的肺动脉舒张剂,它可明显舒张肺动脉而不降低体循环
血压;内生性一氧化氮是围产儿肺循环血管紧张性的重要调节因子,对婴儿出生后肺血管阻力下降起重要作用;减少内生性一氧化氮,可以减弱肺动脉压力的下降、增加出生后肺动脉血流。Zapal(1991)报道,吸入一氧化氮可产生不伴有低
血压的肺血管扩张,能完全、迅速地逆转羊的肺
确诊后应积极准备手术治疗。症状不重或病情稳定的较大儿童,可择期手术。